大田鱉


苗栗通霄劉阿伯田印度大田鱉的發現

    2012年5月,觀察家團隊為執行國道高速公路局的敏感里程動物調查計畫而在苗栗通霄一帶現勘選點,第一次來到了劉阿伯這塊藏在淺山樹林中的谷津田,一週後的5月22日,調查人員再度造訪這塊谷津田,想要試著瞭解這裡的動物相,當調查人員還在對阿伯埤塘中的蜻蜓多樣性驚豔不已時,印度大田鱉的發現更是撼動了所有調查人員的心情。從2012年5月至今,觀察家團隊每月都數度造訪這處谷津田,一年來也進行了三十多次的觀察紀錄,平均兩週1次的拜訪,也讓團隊與劉家阿伯阿嬸及其子女關係親如一家人。
    彙整觀察家團隊與劉阿伯阿嬸的觀察,2012年5月下旬至8月下旬在埤塘中共發現4次護卵雄蟲和卵塊,另外已孵化卵塊也發現了5個,數量不少而且紀錄穩定。2013年4月16日阿嬸在住家旁路燈附近的小路上撿到一隻雌蟲,宣告了今年大田鱉繁殖季的開始,4月20日阿伯在一期稻作的苗株上發現護卵中的雄蟲,之後又陸續發現1次護卵雄蟲和3個已孵化卵塊,看來2013年也是個好年。

    除了阿伯家的埤塘和水田外,觀察家團隊以及接獲通報的楊平世老師團隊陸續在通霄一帶又發現了幾處大田鱉棲地,也顯示此區淺山環境對大田鱉族群的重要性。

大田鱉的生態行為

大田鱉又名水知了、鉗蝽、鱉蝽;客家話叫水剪,台語叫水哮。

    大田鱉在水田埤塘生態系中,是位居食物鏈上層的物種,國內和日本的研究提到他們最喜歡的食物是青蛙和泥鰍等,此外各種昆蟲等節肢動物也都在大田鱉菜單上,甚至小烏龜和蛇也都有被其捕食的紀錄。繁殖始於春季,大田鱉雌蟲會產卵於突出水面的植株或枝條上,產完卵後雌蟲離去,雄蟲接手開始護卵,有時停棲在卵塊所在枝條的基部(水面下),有時則爬上枝條抱住卵塊,並供給卵塊水分以保持溼潤。大田鱉卵塊約一週可孵化出若蟲,若蟲經過5個齡期約50-60天可蛻皮羽化為成蟲。秋冬季時,大田鱉可能會離開原棲息的水域環境,另尋棲所度冬。

印度大田鱉在台灣的保育地位

    印度大田鱉(Lethocerus indicus)是台灣的瀕危物種,屬於半翅目田鱉科田鱉屬的昆蟲。2008年「建立臺灣的保育類昆蟲評估分類機制」計畫座談中,與會專家們將其列為進行評估之八種昆蟲之首,推估其評估分數可能高於目前列為保育類的昆蟲,且近三十年採集紀錄極少,但由於缺乏野外棲地和族群資料,因此尚未列入保育類物種名單。

    蕭文鳳老師團隊於2010年完成林務局「台灣瀕危物種台灣大田鱉之棲地與族群普查」計畫,該計畫進行一年台灣中南部各縣市的野外調查,但均未發現大田鱉,推估其族群可能極少或已完全消失,依評分結果建議立即將2種大田鱉均列入保育類並進行復育計畫。
    
    楊平世老師團隊於2011年完成林務局「台灣大田鱉的基礎生物學研究」計畫,該計畫彙整標本和訪談資訊認為南部地區仍有族群存在,且在苗栗地區發現穩定族群(本次申請認證之谷津田即為其中最早發現的棲地),該計畫建議保護現存族群為首要工作,參考保育類昆蟲評估分類機制進行評分,兩種大田鱉均應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應儘速依法規程序將其列入保育類昆蟲。



印度大田鱉的生存危機

    「.....日治時期文獻記載,大田鱉曾經普遍分布於臺灣低海拔靜水水域中,例如稻田、池塘、湖泊以及沼澤,直到五○年代還是台灣水田常見的昆蟲,台語叫「水哮」,存在許多年長者的兒時記憶裡。....由於田鱉對於水域的依存關係,在台灣地區,棲地的破壞,包括水田利用型態的改變、農藥的使用、光害、水質污染、食物的匱乏,都對其存在產生負面影響。由於大田鱉的體型很大,加上東南亞區域水域棲地廣大,大田鱉族群數量尚多,而且東南亞民族自古即視其為珍饈,市集間經常可以看到販賣食用的大田鱉 (圖31),甚至商業製品廣為流通;而在台灣,儘管早期民眾常接觸到大田鱉,甚至在貧困的鄉間也有食用經驗,但近十年間,大田鱉數量遽降,成為稀有的物種.....」(楊平世,2011)

    也就是說,台灣早年普遍棲息於各地水田和埤塘的大田鱉已經幾乎消失了,原因包括水田逐漸休耕或因開發而消失、水田和埤塘的水泥化、水田週邊環境的開發、農藥大量使用、水質污染、光害和外來種侵入等,這些問題都會造成大田鱉和其所需要的食物如青蛙等動物的棲地劣化和消失,使各地的族群漸漸瀕臨滅絕。



延伸閱讀:
林高慶。2010。印度大田鱉之生物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圖書館。
蕭文鳳等。2010。台灣瀕危物種台灣大田鱉之棲地與族群普查。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楊平世等。2012。台灣大田鱉的基礎生物學研究。台灣動植物防疫檢疫暨檢驗發展協會。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