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田鱉米終於迎來了最後一區田的收割,為了讓谷津田裡能多保留一塊水域空間,在與夥伴們信件不斷來往的討論下,我們即將在最上游的田區嘗試「再生稻」。希望透過再生稻的施作經驗,能達到節約能源、維護棲地及活用土地的功效。
參照花蓮改良場的再生稻培育手冊,再生稻培育需要在收割後等待約十多天稻苗萌蘗,接著再透過除草機將稻樁砍短至5公分高。然而今年田鱉田是請迴鄉有機事業的「聯合收割機」來收割,此機器處理過的稻樁會留存較多,也因此在處理上與一般收割機的處理會有所不同。在蒐集通霄農人處理再生稻的方法後,便開始了今年度折衷的實驗操作。
上游的再生稻田主要分為三塊,以收割到稻樁砍短的間距,將其區分為:收割後兩天內砍短、收割後七天砍短、收割後不砍短。這時正值仲夏最熱的時候,要在這時候工作疲憊感很容易快速累積,不過谷地在日出後及日落前一小時裡,山谷的陰影總能覆蓋大半塊田區,小編便趁著這段時間帶著割草機拼命地在田裡與稻樁搏鬥。也是在搏鬥的過程中,小編才確切地感受到「台中秈十」這個米種的強韌之處,砍沒兩小時手就開始發痠發抖,而割草機的刀片才運作一個小時就已經鈍了…。
在砍短處理完後,先等待個幾天讓稻樁開始萌蘗,接著便跟一期稻作一樣開始放水進田,等於直接跳過插秧後成活及分蘗的過程,馬上進入即將抽穗的時期。這樣粗壯的稻樁也已經不怕福壽螺的攻擊、同時也較田裡的雜草佔更多的優勢,需要做的就只是靜靜地等待,時常的看顧田水。在巡田水兼調查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姬龍蝨、澤蛙、虎皮蛙、草花蛇進入田間活動,看來他們還算滿意我們特地留下的這個環境。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