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5

小鸊鷉有喜

    阿伯說前年(2011)雨水少,埤塘整個冬天乾了好長一段時間,去年雨量還算充沛,所以冬季埤塘水位雖然下降了不少,但是並沒有乾涸,一部分原因可能也是因為阿伯新打了口井,水真的不夠時還是會抽地下水補充。

    冬天的埤塘雖然蕭條,不過不知哪裡飛來了對小鸊鷉,為谷地添了不少活力。



    埤塘的環境是適合的,面積大、干擾少,有隱密的草叢可以躲藏,所以一開始就猜想小鸊鷉很可能會留下來繁殖,但是每次過去也沒多注意他們,倒是只要有人靠近水邊,他們就一頭栽進水裡消失的無影無蹤。

    阿伯他們不認得這個鳥,但是每天看著有趣,又聽我們小鸊鷉小鸊鷉的叫著,結果轉述給兒女聽時竟變成了小屁屁。小屁屁也好,其實我們也常這樣稱呼他們,只是誤會解開那天大家歡笑了好一陣。

    5月開始進入梅雨季,埤塘水漲的極快,兩週沒去,再去時池水豐腴的幾乎把所有的草叢滅頂。草少了,一下就看到原本是草叢的地方漂著一個小鸊鷉的巢,那個樣子是極熟悉的。正興奮時,阿嬸過來開始說故事了,說得正是幾天前水位一高他們就注意到小鸊鷉的巢了,好幾顆白色的蛋,爸爸媽媽出門還會把蛋蓋起來,沒兩天就孵出了4隻可愛的小鳥,一出來就會游水,每天跟著媽媽身邊轉,媽媽照顧小鳥有夠古錐。

    真好聽的故事,阿嬸也是觀察家呢, 說著說著阿嬸指著水裡說「那裡有一隻」,我說那是爛掉的草莖漂浮在水面吧,結果那個爛掉的草莖游了起來,原來真的是隻小鸊鷉雛鳥,可能我們顧著說話,太靠近池邊,親鳥趕著把其他幾隻帶走,慌亂中漏掉了一隻。阿嬸也不擔心,拉著我去做其他事情,果然沒兩下親鳥就不知從哪偷鑽出來,領著那隻落單的雛鳥躲進草叢了。

後記:
6/16 三隻小鸊鷈已經快跟親鳥一般大了,只是毛色還是幼鳥的樣子。是的,剩下三隻。阿嬸說「最早應該是孵化了5隻,後來不見2隻應該是死掉了。還有,都是公鳥在照顧小鳥,母鳥都自己去潛水找東西吃,後來母鳥也不知道跑去哪裡了。」我問阿嬸怎麼分公母,「公的脖子比較長」她說。

翻找了一些文獻,都說小鸊鷈一般兩隻親鳥都會負擔育雛的責任,一隻負責照顧雛鳥時,另一隻就去覓食,看起來蠻符合阿嬸之前的觀察,只是母鳥跑哪去了?還有公母可以用脖子長度來區分?這就真的還有待收集資料或繼續觀察了。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