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6

從碾米機復活的體會

阿伯那裡有一台買了30年以上的碾米機,
但因為後來米都由農會收購走了,不須做後端處理,
所以這台骨董碾米機也跟著在十幾年前退休了。

我們之前看到這台碾米機,很純粹地只是想要玩玩看,
所以想修這台機器的念頭,一直盤旋在威廷的腦中。





去年,阿伯阿嬸自己留了一袋自家種的米,曬完米後要碾米時,
心想老爺機應該年久失修了。
於是,米拿去托親友幫忙碾,吃多少碾多少,
但他們心裡其實也是想讓這台機器復活,這樣碾米就比較不麻煩。


今年,威廷在嚷嚷說要把機器拖出來修看看,剛好阿伯阿嬸也想來試試看,
而彥樺爸又是專業修機器的師傅+頭家,於是,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就去試試看!


誰知機器一啟動,就大聲地運轉起來,真是太棒了!
專業的彥樺爸就開始檢查哪裡年久失修、要換零件等等,
於是換了幾條轉動皮帶、上了牛油,
再重新啟動機器時,運轉的聲音小多了。

完成!

阿伯阿嬸很開心家裡的機器重新啟動,今年可以自己碾自己要吃的米;
而我們也很開心,吃到阿伯阿嬸的兒子、女兒及媳婦為我們準備的澎湃客家大餐,
還有輪番上陣的苦瓜鳳梨汁、鳳梨苦瓜蜂蜜汁、西瓜汁,仙草茶啊,
整個很滿足啊,互相謝謝對方的努力。
 
 

這件事,讓我思考農業時代「百工、百姓」的價值,
早期的農村,不正是藉由具備各式各樣技藝的人互相支持起來的~
有人會種田、有人會編竹子、有人會修工具、有人會打鐵、有人會釀造醃漬、
有人會製衣、有人會木工、有人會教書、有人會砍樹、有人會蓋屋......
雖然也有分工,但會種田的人,絕對也會生活中的其他事項,不會對生活所需的技藝陌生。
而需要互相支援時,「換工、交工」的文化便衍生而出,
我們一起修屋子、我們一起割稻子、我們一起來插秧......等等,
輪流互助的精神展露無遺!
而為了答謝來幫忙的人,像是「割稻飯」這樣的感恩文化在傳統的農家也就一直延續著。

我從這次的修機器過程,
我體會到會修機器的爸爸--這個職業的驕傲及價值,
我體會到農家對於每個來幫助、愛護他們的朋友的感恩。
在這個時代,
我們崇尚賺錢高的職業,少了對傳統職業的尊重與認識;
我們以金錢交易,卻少了許多人與人互相交流的情感,但這是我們所渴望有的;
我們的教育,是否帶我們走到對於許多精神價值都不懂、甚至無感的狀態?
我思考著。

沒有留言 :